基质技术

核心技术 > 基质技术 > 基质技术

基质技术

栽培基质最初起源于无土栽培的概念,是指作物周围的土壤环境已恶化,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人们转而寻找替代品,用固体基质(介质)固定植物根系,并通过基质吸收营养液和氧气。这样所谓的栽培基质就是指代替土壤提供作物机械支持和物质供应的固体介质。实质就是把土壤本身也作为栽培基质来使用,通过对土壤的消毒和置换,最终达到作物健康生长需要的水平上--基质置换法土壤改良技术。

影响植物栽培效果的基质物理性质主要有容重、总孔隙度、持水量、大小隙比及颗粒大小等。常用基质相关数据如下表: 

常用基质

容重(g/cm3)

持水量(%)

总孔隙度(%)

通气孔隙(%)

持水孔隙(%)

陶粒

0.46

144.1

81.7

15.4

66.3

草炭

0.27

250.6

84.5

16.8

67.7

珍珠岩

0.09

568.7

92.3

40.4

52.3

糠醛渣

0.21

129.3

88.2

47.8

40.4

棉籽壳

0.19

201.2

89.1

50.9

38.2

炉渣灰

0.98

37.5

49.5

12.5

37.0

锯末

0.19

78.3

34.5

43.8

灰化稻壳

0.15

82.5

57.5

25.0

 

1、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基质的重量,用g/Lg/cm3来表示,它反映基质的疏松或紧实程度。容重小,基质疏松,透气性好,但不易固定根系;容量过大,则基质过于紧实,透气透水性差,不利于作物生长。基质理想容重范围在正常情况0.1~0.8g/cm3.最好容重为0.5g/cm3,数据显示陶粒的容重最接近该数值,因此最适宜植物的生长。 
    2
、总孔隙度:是指基质中持水孔隙和通气孔隙的总和,以相当于基质体积的百分数表示(%)。总孔隙度大的基质较轻,基质疏松,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但对于作物根系的固定作用的效果较差,易倒伏。例如,陶粒,蔗渣,岩棉等的总孔隙度在90%~95%以上;总孔隙度小的基质较重,水气的总容量较小,如砂的总也隙度约为30%。因此,为了克服单一基质总孔隙度过大或过小所产生的蔽病,生产上常将2-3种不同颗粒大小的基质混合制成复合基质使用,混合基质的总孔隙度以60%左右为宜,陶粒的孔隙度为81.7%,更适宜植物的生长。 
    3
、大小孔隙比:大孔隙是指基质中空气所能够占据的空间,也叫通气孔隙;小孔隙是指基质中水分所能够占据的空间。又称通气孔隙。小孔隙是指基质中水分所能够占据的空间,又称持水孔隙。大小孔隙比是指通气孔隙和持水孔隙之比。因为总孔隙度只能反映在一种基质中空气和水分能够容纳的空间总和。但它不能反映基质中空气和水分能够容纳的空间。而大小孔隙比能够反映出基质中水气之间的状况,一般讲大小孔隙比在1:1.5
-4范围内作物均能良好生长,陶粒的通气孔隙为15.4%,在适宜范围内,所以可以另作物良好生长。 
    4
、颗粒大小:基质颗粒大小直接影响容重,总孔隙度和大小孔隙比。基质颗粒粗,容重大,总孔隙度小,大小孔隙比大,通气性好但持水差,因此要增加浇水次数;基质颗粒细,容重小,总孔隙度大,大小孔隙比小,持水性好,通气性差,基质内水积累,易沤根导致根系发育不良,陶粒的烧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所以陶粒的孔隙均匀且比例适中,适宜植物生长。


上一个: 没有了
下一个: 农业技术